北京大学有一位90岁高龄的老教授
还时不时骑着老式“28”自行车
到生物标本馆讲课
或带着一帮年轻人在北大校园里认植物
头脑清晰,精神矍铄
这位老先生
就是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汪劲武教授
被称为中国的“林奈”
汪先生从小喜爱植物,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大二时清华大学生物系植物部分和北大合并,就到了北大。1954年北大本科毕业后,留下来做教员,一直工作到现在。即使退休了,讲课、植物科普文章和编书,从没停止。至今,已经出版了十多本植物分类学方面的专著。
5.27日是汪老师的生日,5.17日,北大刘华杰教授,北师大刘全儒教授,北师大二附中房淑琴老师,北大附中于璇老师、倪一农老师,北大标本馆孟世勇老师,中科院植物所李敏老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杨虚杰老师等植物分类学和博物届的几位老朋友,提前在北大勺园给老先生准备了一个简单的生日会,除了蛋糕和长寿面,讨论植物、鉴定植物,植物标本当然也是必须的。
为了弘扬汪先生的植物文化传播,植物科普普及,传承先生的精神,一些同道倡议在先生九十寿辰之际成立"汪劲武博物学校”,并在当天宣布了这一消息,还聘请汪先生为终身名誉校长,刘全儒刘华杰老师为汪老师颁发了聘书。
汪老师讲植物分类学,风趣幽默,旁征博引,底蕴深厚,不论北大师生还是校外植物爱好者,粉丝众多。
01
汪老师和植物分类学
植物分类学科属众多,内容庞杂,科名、属名、拉丁名、主要特征……本科生刚开始学时,会觉得枯燥、难记。汪老师虽然自己热爱植物,一开始教学的时候,由于经验不够,问题也很多。第一次上讲台,学生递条子,说他的课水平不够。教植物分类学,首先教师要尽可能熟悉多认识本地区的植物,做到讲时应付自如,这样学生听起来才能入神。
汪老师为了讲好课,利用暑假组织教研室同仁去京郊百花山去采集植物标本,同时多认识植物各类。住在山区农民家里,上野外采集野花野草。平常他也喜欢在校园里认植物,做好标本。这样搞了好多次,提高不少,野外实习也好,教学也好,慢慢能够应付了。
这一讲,就是六十多年。
不管植物分类学科是否热门(好像从来没有热门过),不管能否挣钱,不管领导是否重视,汪老师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钻研吃透,把课上好,让学生愿意听。只因为热爱。
从照本宣科,到融会贯通,拉丁名随手写来,准确又流畅;唐诗宋词引经据典和各种有趣的小故事,恰当准确,引人入胜。植物分类不再是枯燥难学的学科。
最近,受国家战略的影响,生态学、植物学好像又被重视、热了起来。北大要成立生态中心了,培养相关人才,并邀请汪老师录个视频,讲几句话。汪老师说,讲就讲呗,被重视了、培养人才,是好事。
30年河东,30年河西,雷军说,在风口上,猪也会飞起来。好多年轻人争先恐后地做风口上的猪,追赶风口和潮流:追上了,欢呼雀跃、沾沾自喜;没追上的,失落悔恨、捶胸顿足。倒不如像汪先生,专心致志,只追随内心的热爱,无问西东,心安自在。
02
汪老师和自行车
汪老师的“28”自行车,1960年产于荷兰,至今虽有锈迹,但性能完好。汪老师每天推着车到北大给老伴买午餐,人不多的路上骑上一段,轻松不少。买上了午餐,爬四楼,带回家给老伴。汪老师家里,除了简单的家具,全是书。地板还是水泥地,上世纪80年代简单的装修,但干净整洁。
人向外对物质的占有,是一种侵略和破坏,是有限度的;而向内精神世界的探索、充实和丰富,是一种创造,是无穷无尽的。
03
汪老师和植物学爱好者
汪老师讲植物分类学,从不会因为是不是北大学生、是不是本专业的、是聪慧还是愚钝等,而区别对待。只要对植物感兴趣的,他都会热心讲解,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
他的粉丝中,有北大、林大相关专业的学生,也有外语系、中文系、物理系的学生,有年轻人,也有老人、孩子。
作家冯唐(1990年-1998年就读于协和医科大学)在2014年母校协和医学院本科生的毕业典礼上,《我在协和学到的十件事》中讲道:“第一,系统的关于天、地、人的知识。第三点用途,是知道不一定所有东西都需要有用。比如当时学植物,我还记得汪劲武教授带着我们上蹿下跳,在燕园里面看所有的植物物种,后来我读过一句诗,'在一个春天的早上,第一件美好的事是,一朵小花告诉我它的名字'。”多么浪漫和美好,没有用处,但净化心灵,让内心宁静安详。
“第七,项目管理。所谓项目管理,就是在有限的时间、人力、物力下,把事情做成。协和八年,尽管功课很忙,又忍不住看小说,我还是做了北大生物系的学生会副主席和协和的学生会主席。寒暑假基本没闲着,看小说之外,都用来完成一个个“项目”。比如,在北大的第一个暑假,同四个同学一起,和植物学汪劲武教授去四川和甘肃,寻找一种非常少见的山竹。我完全忘了那种山竹的重要性在哪儿,似乎找到之后可以改写被子植物史或者呼唤神龙。我记得的是,师徒五人,漫游二十天,每天住旅店,每顿有荤有素,最后在有限的预算之内,找到了那种山竹。”
谁说学物分类没有用?除了作为基础科学研究外,它净化心灵,训练思维,锻炼品质。
北大附中生物特级教师于璇老师说,汪老师除了教她认植物外,还教会了她如何当一名合格的教师。还真是。
汪老师对植物爱好者的深远影响,难以统计。
04
与植物为友,与自然为伴,健康长寿
今天,在北大勺园南边,大家又发现了一种比较少见的植物。
汪老师一直拿着这个大叶子植物回家,晚上给刘华杰老师打电话,说这是钝叶酸模(Rumexobtusifolius),刘华杰老师、刘全儒老师,反复读植物志的描述,一项一项地比较,发现确实是钝叶酸模。
汪老师说今天特别开心。与植物为友,与自然为伴,健康长寿。
官微君:有没有一种热爱,让你愿意一生坚守?
有这样一位博物学家,他同汪老师一样热爱植物,20余年不遗余力倡导博物学文化!
他要我们反省现代性逻辑,欣赏自然之美,接续传统,从无用而美好出发,重塑我们质朴的心灵……
博物学家刘华杰博物人生全景呈现
《看花是种世界观》
作 者:半 夏
责 编:胡 怡 策 划:杨虚杰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对博物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博物人生的全景呈现和记述。作者半夏具有生物学背景,历时多年对传主刘华杰的关注和采访,透视了传主的学术生涯。通过这本书你会发现,刘华杰堪称当代中国的梭罗,他的博物生存理念,如何救赎我们今天的世界。
作者简介
半夏,女,原名杨鸿雁,1966年秋出生于云南会泽铅锌矿。云南大学生物系毕业,供职于媒体,高级编辑,业余致力于长篇小说和自然随笔的写作。鲁院第七期研修班学员,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心上虫草》《活色余欢》《潦草的痛》《忘川之花》《铅灰暗红》等。
编辑:小尤、小萌
更多精彩文章,请扫码下方二维码,关注科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