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森伯兰郡沃灵顿市政厅里的壁画《煤与铁》,威廉·斯科特(WilliamBellScott)作,描绘了工业革命期间的黑色能源。钢铁工人挥着铁锤,后面站着一个手拎矿灯的小矿工。画面背景里,一列火车正冒着蒸汽驶过罗伯特·斯蒂芬森的高架铁路桥。就连画面前方的小女孩,也与作品主题保持了一致:她膝上放着的是一本算术书。
如果人类的历史分作两段,大概就是工业革命前和工业革命后了。罗伯特·卢卡斯说:“一旦人类思考经济增长问题,就很难再思考其他问题”。恰恰是工业革命后的250多年,经济增长才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常态。换句话说,人类的历史虽然长达250万年,持续的经济增长却只有250年而已。但是这250年生产的财富总量,却占到了人类生产财富总量的99.9%。
这是一场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葬礼,送葬者跟在一辆饰有羽毛的灵车后面。他们的衣装体现了19世纪里黑色那无所不在的影响。
这一天
人类文明永无止境,工业革命尚在继续。东西方文明于工业革命中交汇碰撞,东方文明为什么没有孕育工业文明?英国学者追根溯源。若论工业革命时期的“网红”,火车估计是最知名者之一。1830年9月15日,英国首条商业运营铁路(利物浦至曼彻斯特)开通仪式可以说是盛况空前的“大直播”,乔治·史蒂芬森父子的“火箭号”蒸汽机车开启了一个时代,成了工业革命的“火车头”,人类社会从此加速奔驰,远远将旧时代甩在了身后。
在《剧变——英国工业革命》这本书中,1830年9月15日这一天犹如投入湖心的一块巨石,向外荡起的涟漪越来越宽,越来越远。可堪比较的是,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纪录了中国历史上平平淡淡的一年,这一年发生的很多看似末端小节的事件却蕴含着巨大力量,是今后诸多大事件发生的症结和机缘。不同的是,《剧变》纪录的这一天,即使经历此事的小人物,也会真切地感知到:新的时代开始了,在这个时代,天才的创造就像滚滚河水,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建造雨山斜交桥的目的是保证一条与铁路相交的公路不受影响。与当初的罗马人相似,利物浦至曼彻斯特铁路的设计者,喜欢按直线修筑,这在技术上有一定的挑战。不过以此为题材的雕刻,在当时是颇受欢迎的纪念品。
500年
探究工业革命,最迷人的问题就是,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欧洲大陆之外那个风雨飘摇的贫瘠小岛,而不是中国、奥斯曼帝国、或者地处欧洲大陆中心的法国那些看起来更有希望的地方?
1350年至1850年这500年间,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文化也最为悠久,且有着“超稳定”的社会结构。然而中国高效的农业生产除了维持了这个星球上最庞大的人口规格外,在工业和技术上的进步却是微不足道的。
《剧变》一书把聚光点放在了14世纪中叶本笃会的修道院里,认为修道院是工业革命的精神策源地,特别是机械时钟和玻璃的使用,为工业文明在西方的出现起到了促进作用,而这两项技术在几个世纪后的演进,则为科学革命打下了基础。
中国虽然也有一定的玻璃制作技术,但欧洲人却用玻璃制造出了眼镜、试管、温度计、蒸馏烧瓶等对工业和科学有重要影响的物品,透明的玻璃还装饰了西方人的室内文明,改变了他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该书认为与西方相比,中国不存在公共时间概念,没能形成有价值的精准时间应用。最终,彩色玻璃和时钟在中国沦为艺术品和玩物,未能引发出一场“革命”。
这500年间,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西方世界,文艺和科学巨匠灿若星河,仅英国,牛顿、莎士比亚、亚当·斯密、瓦特、法拉第、达尔文、麦克斯韦等可称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工业革命最终发生在英国这个“学霸班”,难道无其必然?
10000年
在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看来,工业革命并非一个迅速、突然的变化,而是在18世纪以前已经开始,并一直持续到现在的过程。
萨莉·杜根和戴维·杜根的著作《剧变——英国工业革命》显然是大胆而具野心的。本书从1830年的一天,纵深延展到10000年,从地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角度审视工业革命的诸多事件,最终探究的是一个近似于终极的问题:人类技术进步的原因何在?
作者:(英)萨利·杜根 、(英)戴维·杜根
翻译:孟新
策划:秦德继
责任编辑:单亭 崔家岭
在10000年时间跨度内寻工业革命之根似乎有悖常理,然而不能否认的是,相较于人类漫长的历史,这10000年间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的,改良植物、驯化动物、开发能源,不断制造工具和改进技术。通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迭代,人类最终打乱了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局面,这也许就是工业革命起源的密码。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宣称,农业革命是“人类史上最大的骗局”,因为农业革命没有令人类变聪明,而是陷入了更局促的空间,他甚至把工业革命看作是“第二次农业革命”。是耶?非耶?
人类总是热衷对未来进行种种预测,而现实却是,历史总是机遇、偶然事件和不期而遇结果的总和。《剧变》一书告诉我们,历史只能告诉我们现在处于何处,而不是未来在哪里。
(文/班立言)
图片出自书籍《剧变:英国工业革命》
更多精彩文章,请扫码下方二维码,关注科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