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 OA入口

黄海大美科幻月丨幻“海”澎湃

2019-02-11 14:43来源:大美科学公众号



■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年会专访黄海


· 壹 ·


科幻小说是一种需要具备未来社会的问题,科幻作家更需要一种超前的意识,他们往往能够超越自身所处的时代,冲破时间空间的束缚,将读者带到一个未来的世界里。为人们提供一种关于未来的想象。



黄海的作品中就能体现出一种对于“未来的思考”甚至可以说是对“人类未来的思考”。



· 叁 ·


黄海的小说具有极强的文学想象力,而在语言的叙述和情节的设置上,即富于幽默感又悬念迭出,常常能够吸引读者进入他的小说世界,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科学求知欲。同时,他又能让读者在作家提出的哲学命题中深入思考,领受思想的启蒙与教育,从而最大可能的彰显科幻小说的魅力。

上文关于黄海先生作品分析的内容摘自《论台湾作家黄海科幻小说——以《银河迷航记》为例》论文。

作者:高亚斌,王卫英

在采访刚开始黄老师就表达了自己对于首届科幻基地年会的肯定,他有些许激动,多次提出年会中很多讲话非常精彩。


专访内容

(查看本期专访视频请点我)





我觉得目前的发展情况和过去的发展是差不多的。目前的情况比较不同的在于,台湾的科幻比较偏向于“文”的方面。我们叫称之为“软性”的科幻,或者是说跟“奇幻”结合在一起这方面的创作较多,要说“硬科幻”的创作可以比较少人从事。这个“硬科幻”毕竟是要有一些理工类的背景,同时还要具备文学创作能力。只有这两个能力结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创作出“硬科幻”方面的作品,这种类型也就是大陆所谓的“核心科幻”



也不能完全这个么说,其实应该说是在科学幻想的基础上夹杂了很多“文学性”,而“文学性”呢,又用科幻去表达了出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科幻”的浓度就不像“硬科幻”这样了。



就大众来讲,一般的“文学”读者可能比较喜欢更加软性的科幻,就像郝景芳(《北京折叠》的作者)的科幻在台湾就可以出版,而我们直接把她的作品当成文学书来出版。就如同《北京折叠》,它表面上是一个偏文学性的作品,其中“科幻”的影子很少,但是一般的读者很容易接受,也很容易阅读,尤其是女性读者。刘慈欣在2014年也到过台湾进行访问,他也了解,台湾并没有合适“硬科幻”成长的土壤。我刚才在会上也讲到了,如果刘慈欣在台湾成长,那么很有可能他也无法创作出《三体》这样的艺术果实。